香港大学大门在哪? 港大有两个门,一个是对着港岛的“校友通道”(只有校友和教师可以走),另一个就是对着新界的大门了,不过这个大门平常不怎么走,一般是从校门口那条路进去。这两个门的地图坐标我都有,需要的话可以私信。
不过我觉得题主应该不是想问学校的正门在哪里,而是问怎样进入港大校园(由于题主没有说明来意,我只能按我对问题的理解答主,如果错了,欢迎指正) 想要进入港大校园,最方便的就是坐港铁到湾仔站B出口,沿着铜锣湾怡和街往湾仔港湾方向走(这条街就是由铜锣湾和湾仔两个区用一条街道连接起来的),大概十分钟这样就能走到,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就是由三间学校构成的“大三元”(圣保罗书院、惠灵顿学院、香港大学)。
从港铁站到学校大门口的距离大约600米。 大门对面是政府大楼,再过去一点有警察总部,再过去就是海了…… 如果是坐机场快线的话在九龙塘站下车,从H出口出站,前往港铁九龙塘站乘搭港铁,同往湾仔,路线跟上面一样。 从机场过来大概是35公里左右,出租车费应该是140左右港币。 有私家车的话可以从罗湖口岸或是广深铁路珠海站进来,这条路我不太熟,因为从来不自驾…… 对了,学校里有一条“德辅道”,这里也有一间港式茶餐厅,叫做“华兴池”,楼上的房间还有麻将房,记得20年前这里还是学生社团的活动基地之一呢。
赞同 7952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4/6/12 9:14:13 香港大学位于香港岛西部坚尼地城。香港大学有三道大门:正门位于薄扶林道,门内是宽阔的行车道和大草坪,路旁是著名“三廉雕像”。红棉道门通往爱礼路医学院。西门为职员和学生提供进出校园的捷径,通往般含道及港岛隧道巴士总站。由于校园处于港岛西交通要冲,大学道和坚拿道西交界处设有一巴士总站,是全港最大的巴士总站之一。
1、正门——薄扶林道门
薄扶林道门是香港大学主要入口,建于1917-1919年,是爱德华式哥特风格的大楼,楼顶并有尖塔,由伦敦M O Seward设计。1958年,楼内改建,原钟楼部分被改去。楼后有宽阔的车道大草坪,路旁的三尊立像是大学的标志,是1938年校友及教职员为纪念大学前三代校长——吉士厘、福径臣、陆达华,以及三位先贤——孔子、朱熹、孙中山(左至右)所铸,称“三廉雕像”。大学里的主教学楼——“逸夫书院”正对校门。
2、“三廉雕像”
“三廉雕像”是1937年建于原礼堂内,1958年改建为“陆佑堂”而迁至草坪,雕像中的三位先贤,分别是孔子、孙中山及朱熹。孙中山和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,孔子乃万世至圣,都是与香港大学创校理念“明德、慎思、求是、创新”以及“有教无类”的办学精神息息相关的杰出人物。至于三位校长,第一任校长吉士厘(Malcolm Cams Graham),第二任校长福径臣(James M. Fayer prne)和第三任校长陆达华(Benson M. Luce),都是对中国充满热忱的传教士兼学者。
3 、陆佑堂
陆佑堂建于1936-1937年,并由新哥德式改建为现代式。原称“校礼堂”,1958年命名为陆佑堂,以纪念陆佑(Lu Yeu)先生。陆佑出生于香港的华侨大班,是香港岛北岸“湾仔”的创始人,1891年在港岛北岸买下大片土地,建起“陆祐埠”、码头和“湾仔”村。1912年他捐款75000英镑给大学作永久基金,1914年再拨地55000平方英尺作为校园,并捐建了35000平方英尺的建筑物,1926年捐建第二座建筑物,并在遗嘱中留下10万英镑用于教育工程。1949年陆佑离世,所有捐赠实现,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。陆佑堂可举行校务会议、典礼及文娱康乐活动,为两层建筑物,底层为多用途礼堂,可容纳500人,二楼是小演讲厅。
4 、薄扶林道三号楼
薄扶林道三号楼建于1915-1916年,并由伦敦M.O.Seward设计,原称“三号教学楼”或“三楼”,是供学生学习的地方。1956年命名为“何东翼”的两层扩建工程完成后,大楼成为男生宿舍。在20世纪80年代校园重建计划中,被指定为女生宿舍而进行大规模改建,1987年改建工程完成,命名为“淑良伍云庆学生宿舍”。
5、淑良伍云庆学生宿舍
淑良伍云庆学生宿舍原为教学大楼,1956年曾是男生宿舍,20世纪80年代再被指定为女生宿舍而进行大规模改建, 1987年改建工程完成,并以赞助人伍淑良女士的丈夫伍云庆(Woo Yun Kien)名字命名。改建后的建筑由一座3层旧翼和一座9层新翼组成,可容纳180名学生,是一座现代、舒适的学生宿舍。
6 、何东翼
何东翼由三号教学楼于1956年改建后得名,是两层的男生宿舍,以1950-1960年期的校董会秘书长何东(Paul Y.C.Ho)爵士名字命名。何东先生为香港绅士,在商界、政界和公共事业上声誉
赞同 902 喜欢 收藏发布于 2025/2/17 14:18:10